(通讯员:张杰)5月27日下午,理学院“四新建设”论坛之课程思政研讨会专场活动邀请上海大学原副校长、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叶志明教授,“云端”作题为《言传身教、教书育人——学科或专业类课程思政之实践》的专题报告,本次活动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院各系教学主任、各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校级及院级课程思政项目负责人及团队成员在逸夫楼B212集中听取报告,会议由理学院副院长曹敏惠主持。
叶志明教授围绕为何要做课程思政,怎样做好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初心等进行阐述。他首先讲了上海大学老校长钱伟长先生若干典故,钱伟长先生强调“我没有自己的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始终把祖国的利益和人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叶志明教授认为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做好人类灵魂工程师,更好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必须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既不能只顾传授知识,也不能生搬硬套。教师应该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学科修养,用人格与知识的独特魅力去感染学生,而且也要有文化底蕴,用教学艺术讲出理工科课程文化,真正吸引学生。
叶志明教授指出,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有四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管理,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要把教的创造性留给老师,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他表示,做好课程思政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才能拥有一眼看穿事物本质的能力。他强调教书育人与课程思政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师教书育人是做好课程思政之思想与行动基础,课程思政是教师教书育人在课程教学中具体体现。
叶志明教授认为,对课程思政的要求要转化为具体的实践,一是要解决好理念层面的对接问题,即深入挖掘课程本身育人价值,二是要不断的优化建设和完善学科或专业课程建设,要解决好“同向同行、协同效应”的根本落地问题,关键是在课程建设中要回答好课程教学论中的“谁来教”、“怎么教”和“怎么评”这几个核心问题。“谁来教”强调课程思政实践的关键在人,主要是解决“谁在培养人”的问题。“怎么教”强调教师要注重教书育人、言传身教,课程育人价值的挖掘赋育人于教书之中,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研究活动的场所,在这样的场所中教师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学术态度,共同就知识的发生过程进行探索,进而在这一过程中体会知识的乐趣和潜移默化的感受学科知识本身的育人价值。“怎么评”强调评学生的品性品行,最终落脚于立德树人的成效。
叶志明教授强调,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我们做课程思政要坚守初心,要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只是手段,只是载体,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坚持同向同行、协同效应。根本目的还是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只有回归初心,才能更好的做好课程思政。
随后,叶志明教授和老师们进行了互动交流,康勤书老师说,听完讲座后,对课程思政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了,也向叶老师提出了两个课程思政具体问题,进行了研讨。陈璐老师说今天听了叶志明老师的报告,受益匪浅,对于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有了全新的认识,叶老以他的一言一行践行着教师在课程思政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真正能给学生带来价值观教育的是教师本人,但是课程思政不是教师说出来的,也不是教师写出来的,是教育工作者一点一滴做出来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听了叶老的报告后,明白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积极思考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的关系,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对于如何解决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两张皮”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如何精心设计,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创设教学情境,让他们在学习的经历中慢慢积累和领悟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郭明月老师由衷感慨,从教21年一直不忘初心,不断开拓进取,广泛学习,努力做到课课有思政,门门有思政。叶老师的课程思政,贯穿了叶老师的整个人生,也是真正大先生的一生,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
副院长曹敏惠总结说:“叶老师的报告不仅有高屋建瓴的理论,也有落地的实际操作案例,非常具有指导性。叶老师对教育的执着和热爱值得每一个人学习,言传身教,方能立德树人。”随后,与会人员就校级与院级课程思政项目建设,进行了深入地研讨,大家纷纷表示要把今天学习到好的方法转化到课程建设和平时教学中。
(编辑:张杰 审核:曹敏惠)